黄开头的成语大全列表
第1个字是黄的成语
首字黄的成语解释
- 黄道吉日 迷信的人认为可以办事的吉利日子。
- 黄耳传书 黄耳:犬名;书:书信。黄犬为主人往返传书。后比喻传递家信。
- 黄口孺子 黄口:儿童;孺子:小孩子。常用以讥讽别人年幼无知。
- 黄口小儿 黄口:儿童;小儿:小孩子。常用以讥讽别人年幼无知。
- 黄旗紫盖 天空中出现状如黄旗紫盖的云气。旧为皇帝出世的征兆。
- 黄垆之痛 垆:放酒瓮的土墩子;黄垆:黄公酒垆;痛:悲痛。收集亡友的话。
- 黄泉之下 黄泉:指地下之泉,人死埋于地下。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。
- 黄雀伺蝉 螳螂正要捉蝉,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。比喻祸事临头还不知道。
- 黄雀衔环 黄雀衔着银环以报答恩人。指报恩。
- 黄钟瓦釜 瓦釜:泥土烧成的大锅,用作乐器,音调最为低。比喻高雅优秀的或庸俗低劣的;贤才和庸才。
- 黄童白叟 黄发儿童,白发老人。泛指老人与孩子。
- 黄杨厄闰 黄杨:树木名;厄:困苦;闰:闰年。旧时传说,黄杨木难长,遇到闰年,非但不长,反而会缩短。比喻境遇困难。
- 黄钟毁弃 黄钟:黄铜铸的钟,我国古代音乐有十二律,阴阳各六,黄钟为阳六律的第一律;毁:毁坏;弃:抛弃。比喻贤人遭受摈斥。
- 黄尘清水 比喻变化迅速。
- 黄发台背 指长寿的老人。后亦泛指老年人。黄发,指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。台背,指老年人背上生斑如鲐鱼背。台,通“鲐”。
- 黄发鲐背 黄发: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,后常指老年人。鲐背;鲐鱼背上有黑斑,老人背上也有,因常借指老人。指长寿老人,也泛指老年人。亦作“黄发台背”、“黄发骀背”。
- 黄风雾罩 犹言不守本分,胡乱行事。
- 黄干黑廋 面容憔悴的样子。
- 黄冠草服 粗劣的衣着。借指平民百姓。有时指草野高逸。
- 黄冠草履 粗劣的衣着。借指平民百姓。有时指草野高逸。同“黄冠草服”。
- 黄冠野服 粗劣的衣着。借指平民百姓。有时指草野高逸。同“黄冠草服”。
- 黄人捧日 比喻朝政清明,国力强盛。同“黄人守日”。
- 黄人守日 用以比喻朝政清明,国力强盛。
- 黄汤淡水 泛指饮食。同“黄汤辣水”。
- 黄汤辣水 泛指饮食。
- 黄麻紫书 皇帝的文告,用黄麻纸书写,用紫泥封缄,故称。同“黄麻紫泥”。
- 黄天焦日 犹大天白日。指白天。
- 黄茅白苇 连片生长的黄色茅草或白色芦苇。形容齐一而单调的情景。
- 黄童白颠 泛指老人与孩子。同“黄童白叟”。
- 黄袍加体 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。同“黄袍加身”。
- 黄皮刮廋 形容面黄肌瘦的样子。
- 黄钟长弃 比喻贤才不用。同“黄锺毁弃”。
- 黄皮寡廋 形容面黄肌瘦的样子。同“黄皮刮廋”。
- 黄齑白饭 指粗恶的饭食。
- 黄齑淡饭 指粗恶的饭食。同“黄齑白饭”。
- 黄金时间 指广播电视在一天中收听、收视人数最多的时间。
- 黄金世界 形容美好完善的境地。
- 黄绢幼妇 “绝妙”二字的隐语。
- 黄粱美梦 黄粱:小米。比喻虚幻不能实现的梦想。
- 黄粱一梦 黄粱:小米。比喻虚幻不能实现的梦想。
- 黄龙痛饮 指彻底击败敌人,欢庆胜利。
- 黄锺毁弃 比喻贤才不用。
- 黄发儿齿 比喻人长寿。
- 黄公酒垆 垆:酒肆放置酒坛的土台子,借指酒店,酒馆。又见到了黄公开的那个酒馆。比喻人见景物,而哀伤旧友,或作为伤逝忆旧之辞。
- 黄发垂髫 黄发: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;垂髫:古时单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。指老人与儿童。
黄开头的成语接龙、出处
第一个字是黄的成语接龙
首字黄的成语出处
- 黄道吉日 元·无名氏《连环计》第四折:“今日是皇道吉日,满朝众公卿都在银台门,敦请太师入朝授禅。”
- 黄耳传书 《晋书·陆机传》:“初机有俊犬,名曰黄耳,甚爱之。既而羁寓京师,久无家问,……机乃为书以竹筩盛之而系其颈,犬寻路南走,遂至其家,得报还洛。其后因以为常。”
- 黄口孺子 《淮南子·氾论训》:“古之伐国,不杀黄口。”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:“父去里所,复返,曰:‘孺子可教矣。’”
- 黄口小儿 《孔子家语·六本》:“孔子见罗崔者,所得皆黄口小雀。夫子问之曰:‘大雀独不得,何也?’罗曰:‘大雀善惊而难得,黄口贪食而易得。’”
- 黄旗紫盖 《三国志·吴志·孙皓传》:“三年正月晦。”裴松之注引《江表传》:“黄旗紫病见于东南,终有天下者,荆、杨之君乎?”
- 黄垆之痛 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伤逝》:“乘轺车经黄公酒垆下过,顾谓后车客曰:‘吾昔与稽叔夜、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,……自稽生夭,阮公亡以来,便为时所羁绁。今日视此虽近,邈若山河。’”
- 黄泉之下 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誓之曰: ‘不及黄泉,无相见也。’”
- 黄雀伺蝉 汉·刘向《说苑·正谏》:“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,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。黄雀延颈欲啄螳螂,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。”
- 黄雀衔环 南朝·梁·吴均《续齐谐记》:“吾西王母使者,蒙君拯救,实感仁恩。今赠白环四枚,令君子孙洁白,位登三公,一如此环。”